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节(1 / 2)





  可六万……六万是多少个三百?

  总之是很多很多个吧?

  苏敬言道:“当年梁国在玉川之战中,前前后后的死伤加起来接近二十万人,但晋国自己也损失接近十二万,其中有八万人死在那场斩首十三万的小玉河之战,晋国的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血染来的。”

  最开始的晋国既弱且小,再加上开国之君出身卑微,是所有人都瞧不起的,之后晋国历代国君一步一步的扩张,而这扩张出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晋国的军民以生命换来的。

  钟书容到:“我原在梁国时也常听父亲说起,玉川之战实在算得上是近两百年来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了。”

  苏明若却往后缩了缩:“我听着倒是有点害怕。”

  苏穆笑起来:“吓到你了?”

  苏明若摇头:“只是想到这河水这么漂亮,可以前却死了那么多人啊。”

  小玉河之战,让河面飘满了尸体,河水都变了颜色。

  不过说起这个,苏敬言道:“我倒是想起另外一条河来,燕国的丹水,据说原本不叫这个名儿,是后来改的,取一片丹心之意,可也有传言说是因为当年河水被染红才叫丹水。”

  苏明若顿时一副不想听的表情:“为什么一提杀人就说染红河水这种话啊。”

  她以后都不敢去河边玩了!

  苏敬言一笑,说道:“你且听我说,比起小玉河这死了六万人,丹水那死的其实不过六百。”

  虽说六百也不是小数目,可与六万比起来就相去甚远了。

  苏明若一愣:“六百?”

  在这个各国战乱不断的时代,死六百人压根不能算个事儿吧?怎么就出名了?

  见苏明若好奇,苏敬言继续说道:“因为死的这六百不是打仗的士卒,而是儒生。”

  “儒生?”苏明若奇怪:“为什么要杀儒生呀?”

  苏穆接口道:“这是前朝旧事了。”

  不过他没阻止苏敬言给苏明若讲这事,毕竟这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呢。

  据说很久以前,天下也是纷争不断的,那时候不仅军备发展起来,就连文化学说也都发展起来,各种思想和理论迸发,于是产生了各家学说,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,当时比较大的学说派系就有十几个。

  之后天下统一,那就是他们所说的前朝大周。

  原本这也没什么,天下统一之后也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安稳的时代,各种学术的发展更是蓬勃。

  但事情在周灵帝时期发生了变化。

  儒家开始搞事了,他们鼓动皇帝想要成为天下正统独尊,周灵帝还真被他们忽悠了,开始重儒。

  一开始各家都没发现这事,毕竟儒家做的是‘缓而求稳’。

  直到术家的一位先贤在占卜的时候占到了大凶一卦。

  术数阴阳,要说占卜凶吉这种事,术家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,可这位术家先贤发现自家死路一条之后不甘心,同时也觉得可能是哪里出错了,于是又用与他们家关系比较好的道家,阴阳家,说家等来卜算,然后发现小伙伴们全都完蛋了。

  这就不对了吧?

  术家先贤觉得这一定是有大灾发生,是上天示警,因而找各家去说,提醒大家。

  ……虽然不知道该让你们小心什么,但你们还是小心一点吧?

  术家没啥心眼,可别家有啊。

  虽说术家的话不能全信,可也不能不信,他们有时候还是很准的。

  于是在各家的努力之下,儒家干的坏事浮出水面了。

  这下大家不干了呀!

  本来我们各家传承学说,也都想要‘货卖帝王家’,大家这些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也挺好的,你儒家居然想把大家全部压制,自己一家独大。

  这能忍?

  果断不能啊!

  于是这就有了周灵帝末年的诸子之乱。

  诸子之乱的后果是国家也乱了,很大程度上的促成了大周亡国。

  也就是那一次,参与谋划‘正统独尊’事件的儒生被杀六百多人,就死在目前燕国境内的丹水河畔。

  偏儒家后来吹啥一片丹心之类的,时间长了那河水就改名叫丹水了。

  如今距离诸子之乱两百多年过去,各家学说也在不断的交融传承下来,到了现在几乎已经不分明显的派系了。

  而对这些人的称呼有称儒,士或者贤的,也有将其合称比如贤士之类,但归根到底,目前就算是儒这样的称呼也不是指当年的儒家子弟了,而是指有学问的读书人。

  当然,苏敬言也说:“要不是当年的儒家,恐怕也不会有现在的晋国了。”

  没儒家搞事就不会引出诸子之乱,没有诸子之乱大周就不会亡国,没有大周亡国……那肯定没晋国啥事了,晋国的开国皇帝没了机缘,很有可能做上一辈子的伙头兵。

  苏明若听着十分感慨:“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啊,丹水这个名字听着好听,但背后的故事一点都不好呢。”

  苏穆则问道:“听了这个故事有没有学到什么?”

  苏明若想了想点头:“学到了,吃独食是不好的,会惹众怒,然后被大家一起打死。”